莲花香炉——与佛教的因缘

从佛教的角度来谈“莲花”以及“珍宝”,它还具有特殊含义:观世音菩萨名称的来历。观世音是众佛大慈大悲品格的人格化象征。观世音一词就是“以无比的爱(大慈)和同情(大悲)心,眼观六道众生、耳听痛苦之声”之义。观世音怕两眼观察不周而生“千眼”,嫌双手扶危救难力不足而化成了“千手”,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因此佛说:“观世音难得。”在佛教中称作“如意宝心”,如《文殊名经》云:“手持如意宝。”观世音号称“莲花”和“持莲大师”,其意为观世音属于事部“莲花种”主佛;观世音菩萨手持白莲象征“空慧”,大乘佛教认为超脱尘凡、成就佛果的不二法门是“觉空智慧”,这种智慧如同驱除心中阴暗、承受阳光、展现丰姿的莲花一样,故将成佛称“心莲开放”,观世音手持“莲花”和“珍宝”,象征大悲心和空慧的完备;观世音的利众慈悲之心,号称天下第一,故以“莲花”为名。

寺庙里通常所见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观世音以大慈大悲而名闻天下,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传说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她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世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引导信徒脱离尘世,帮助世人解除灾难,到达荷花盛开的净土。《法华经》详细介绍了观音菩萨的功德,以及解救灾难的种种事迹,她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

从莲花造型的香炉来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国佛教文化与祭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自东汉佛教流入中国本土后,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人们在翻读佛经典籍时,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莲子串成的。

莲花,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我国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莲花,与梅、兰、竹、菊等相比,莲花具有更为丰富、更加复杂的文化内涵。莲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实用功利、佛教佛性与修行、理学人格修养等四个方面内容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南朝乐府民歌》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些诗歌的意境高远,反映了现实生活,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领略到“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莲花香炉,可见它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统天下之中,可谓独领风骚。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