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是浙江名胜,更是全国名山。雁荡山之开发,始于唐,盛于宋。因为开发得较晚,五岳没赶上,但入选了三山:雁荡、庐山、黄山。雁荡风景主要集中在北雁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雁荡风景区。2010年9月,在细雨中靠近这座寰中绝胜的海上名山,山底就是乐清湾。
因主峰雁湖岗上有结满芦苇的湖荡,年年南飞的秋雁栖宿于此,因而得名“雁荡山”。印象中的江南山水要比北方山川显得秀润平缓,当看见雁荡山的时候我发现它是个例外。山势雄壮,巨大的岩石拔地而起,雄强堂正有如华山,奇峻厚重有如太行。然而它的植被很丰茂,满眼青翠,江南的烟雨冲刷也使得它的轮廓更加柔和一些,秀丽温婉。
唐初有印度来的高僧“第五位尊者诺讵那大阿罗汉”,自蜀之中岩山飞锡来居雁荡,于大龙湫观瀑坐化,成为雁荡开山始祖;北宋有大科学家、改革家沈括考察雁荡后写下《雁荡山记》,提出流水侵蚀作用学说,比西方早了七百年;明朝的徐霞客曾三上雁荡山,写下两篇《雁荡山游记》,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然而,最早叩问雁荡山的却是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比起徐霞客这样的环保主义驴族,谢灵运的出游常常是大动干戈的。东晋末年,谢灵运被外放到永嘉任太守,政治受挫的他开始放逐山水,寄情诗歌,后罢官返回他的旧宅故居始宁(浙江上虞),开始带着他的族弟、僮仆、门生,拿着他祖父留下的丰厚资材“脚着谢公屐”,开山浚河、顺山沿岭开始他声势浩荡的玩水游山。他去雁荡之时从上虞出发,一路伐木开路,建造亭台楼阁,随从上百人,以至雁荡附近的临海太守听闻有人开山而来,惊慌失措,以为山贼打了过来,后得知是谢灵运方知虚惊一场。这样的山水生活成就了谢灵运在中国山水诗的地位,但这样的旅行方式未免太财大气粗、“人定胜天”了!
雁荡有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峰白日合掌,夜里就摇身变作情侣;灵岩本是极幽静的,如今有了“灵岩飞渡”的钢丝表演便热闹了起来;大龙湫被称作“天下第一瀑”,在我没看过黄果树、壶口、庐山三叠泉…..的时候,它或许是第一。观音洞就在灵峰下,远看细细的一条天缝,走近一看阔而高,仙气逼人眉宇。穿过長長的铁索桥,一间建在悬崖上的小房子名曰“花瓶洞”,一扇门打开直直就走到悬崖下去了,于是那扇门钉死了,不让你下去!“果盒桥”的名字很浪漫,一滩水虽不是活的,却幽蓝艳丽,莫不是如今流行的“糖果色”?
在大龙湫附近住了一夜,山顶因有军事基地不能开放,怪不得徐霞客说“非飞仙不能”,带着遗憾离开。
雁荡山
纸本 水墨 镜片 135cm×67cm
钤印: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