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上认为香炉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其实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灵性的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最为精熟的宋代,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由此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即在对古玩欣赏、把玩的基础上,对古玩作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附带一些考证和研究。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官虽不大,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编撰的《考古图》,除绘制器形图外,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仿先秦器物的瓷香炉层出不穷,如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可谓五花八门,可以说宋人奠定了香炉的基本造型。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代诸帝从“尚文抑武”出发,大力扶持儒释道三教,推动了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宋代时香炉登堂入室,出现在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在当时,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可以说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
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喜欢素净雅致的色彩,因此,素雅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色调。宋人趋向于自然,趋向于俭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细、雅致、淡泊。
而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学习古人的创作,反对浮靡的文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瓷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既重视釉色之美,又追求釉色质地之精。
如宫廷用器过去以金银器为主,宋代宫廷用器金银器减少而改用瓷器。宋代专门建立了官窑为宫廷烧造瓷器,规定皇上赏赐给大臣,尽量不用金银器,而改用瓷器。宋人装酒普遍地使用瓶装,煎茶、饮茶讲究用不同的瓷具,宴会酒席更有专门的杯盏碗碟,这些无疑促进了宋代陶瓷业的迅速发展。
宋代民间用瓷多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其中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汝、官、哥、钧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好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香炉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