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霞客对画
我喜欢游山玩水,一般而言,是旅游活动,于我,却是绘画的一部分。跟老师学画或临摹古画,都是在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要想画得生动踏实,必须写生,山水画尤其如此。
天台山游记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此为国清寺会议室中一幅对联。修竹,清溪,明月,古松,山谷,微风,是深藏于天台山华顶的佛学院,是微露于绿水青山间的国清寺。高远,宁静,幽深,素缟。所有智慧藏匿于翠竹挺挺,溪水潺潺,月光流泻;藏匿于劲松虬虬,空谷暮钟,四季轻风。
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开创地兼祖庭。“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始创于南北朝,它的历史沿革和中心教义在此就不多说了。天台山是霞客的第一站,我的霞客路从这里开始,心灵也从这里渐渐澄明。
佛学院第一天,方丈为我们办了一次讲座。由教导主任——光通法师为我等开释。法师深入浅出,为我等解惑。他原是道教弟子,因发现万年寺这块幽静之地,本只想借此地修炼,却不想被佛吸引,毅然出家。
我问,山上这么苦为什么坚持?他答: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问你们,苦不苦?同样是苦,你们更苦,在脱离苦海的路上我们先行了一步。
我问: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否?他答:若你能像济公活佛,吃进鸡蛋吐出小鸡,那么,可以。
我问:佛讲因果报应,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却没有回报?他答:以有为心得无为果是不可能的,三世轮回,种下善因必会收获善果,先要相信方能感悟。
我问:躲在深山,是修炼是逃避?他答:在前行的路上你看到眼前有一个大坑,是跳下去勇敢还是绕过去智慧?不要先入为主,倒掉原来的毒药装进的琼浆才能甘甜。
法师还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谦虚,低调,包容,恭敬,有“信”,亲近贤善,尊重善书;有慈悲心,同情心。这些人之为人本该秉持的德行在我过去的经历中从未像今天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人若是一头扎进名利里就会看不见很多东西。
从山上下来到国清寺,方丈接待我们。他幽默智慧,喜欢写写画画,把我们迎进纯实木结构的会议室,拿出小楷、菊竹给我们看,虽无多少技巧但静气高逸,我等汗颜。
方丈讲了很多信众和香客的趣事,很是亲切。去之前也听说过一些关于国清寺和尚有家室有别墅等等之类的话,忍不住问方丈,话没说完方丈就笑了。他说自己也听说了,当然不乏一些沽名钓誉之徒,这当中有真也有假。不管以何种形式,只要依佛法修行就是正道。
中午用过斋饭安顿下来我就背着画板去写生了,跑上跑下地取景,比当年在此拍摄《少林寺》还忙,又觉得不该着急,换个节奏,慢下来,为此我在写生板上方左右处各写上个“慢”字时时提醒自己不浮躁不急功,静下心来享受每一笔、每缕风,但激动的心情就算在晨钟暮鼓中也难以平静,手尽然微微颤抖。
我的梦想终于在纸上落下痕迹,终于开始了,终于,开始了!我不知道前方会遇到的是困难、是坎坷、是风浪、是美景还是掌声,或许都有,但我的人生从此走上了一直向往的方向,终于正式启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计划,以天地万物之灵养吾浩然之气,以每一次写生的经历涤净遮住吾自性的乌云,慢慢平淡天真,复归婴儿,朴素单纯。
在国清寺半月有余,我在廊檐下,在微风细雨中把我看到的仔细组织起来,回杭后又精心修改整理,前前后后半年光阴,我想把禅意表达出来,却是境界不够,不知观者作何解,但这是我霞客之路的处女作,首次独立创作的纠结和痛苦总算度过,颇有点成就感,于是长篇大论把经历记录在案,以做纪念。
后记:三年后再观此文,颇感稚嫩,然甚欣慰,此三年,不断积累,读书作画,悠哉游哉,不觉中已有所变化有所成长……另,甚挂念那棵隋梅,不知何故,常常忆起,有时间再去看看吧。
又记:2013年春节年初六,再去看时,那棵隋梅已满树银花,原来它老人家是棵白梅。
天台山国清寺
纸本 水墨 镜片 64cm×156cm
钤印: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