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史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推进着。从战国时代就开始萌发,早期文献对先秦用的记载大都属于祭祀领域。《诗经·生民》有焚烧香篙的记载:“取蒿、祭脂、取羝、以軷载蟠载烈,以兴嗣岁”。汉代熏香风气在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流行开来,用于室内熏香、熏衣、祛污,致洁等初具规模。
这时候香炉和香文化从祭祀中走出另一条道路——生活用香,特别是包括唐宋乃至以后历代以汉代博山炉为造型的香炉有着巨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时期,熏香风气不断扩展,香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功用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海陆交通,使国内香料的流通和域外香料的输入更为便利。这一时期香料和香具进入了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制作和使用也更讲究,出现了众多数量的文人咏香诗文,如王维的“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李白的“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杜牧“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宋代香文化经过几代的历程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香文化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房书案,婚庆典礼,茶馆酒肆,庙宇祭祀等各类场所都要用香“宋代的市井生活随处可见香的身影《东京梦华录》记载:“旧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
科举制的成熟,使得宋代整个社会造就了一大批预备进士和进士,士族阶层盛行用香,制香,从各种方面研究香料的制法和开发新的品种,庞大的文人群体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宋代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写诗填词,抚琴赏花,雅集聚会,独居默坐,案头枕边都要用炉用香,可谓香影随行,无处不在。
黄庭坚曾言:“天姿喜文事,如我有香癖”,以“香癖”自称的就山谷一人,而制香,爱香,写香,咏香之文人,在宋代难以计数。宋文人对香的感情可以说完全没有功利的目的并且对他们来讲这是一种高雅的娱乐生活。他们自己亲自调制香料,研制香方,互相交流品评,当作赠物。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而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香炉的集大成便成于两宋,传统式样也多在此际完成演变。因此在一片琳琅满目的器具中,能看到两宋士人生活中与诗词相依偎的雅韵风流,这是现代生活中几乎消失殆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