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游记

关于少林寺的记忆来自十几岁时的那场电影,十几岁,看一场电影是件奢侈的事情。

李连杰的成名作《少林寺》,该是七○、六○甚至五○后共同的回忆吧!我还清楚地记得《少林少林》的旋律和歌词,不觉间常常哼唱: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

少林寺威震四方

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少林寺美名辉煌

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

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

武术的故乡

迷人的地方

天下驰名万古流芳。

父亲年轻时多才多艺,他时常拉着二胡,母亲在边上唱着那首《牧羊曲》,我静静地躲在一边感受那份唯美,一次次地回到电影里桃花盛开、草长莺飞、羊群悠然、小师妹扬鞭一笑的画面,于是那个笑容在我心里经年不散。李连杰那个时候还很青涩,方丈说话也总是拖长尾音,很戏剧。但那部片子,确实成就了很多艺人,一部好的作品足以打开一个人一生的局面。
塔林是我最想去的地方,记忆里就很神圣,而且我总想着在里面捉迷藏。
印象最深的是僧值主持受戒仪式时的两个问题: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李连杰沉思片刻,认真答到:“杀心可除,匡扶正义之心不可除!”
“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李连杰看着手中小师妹送给他的那颗心,看着躲在柱子后小师妹探出的头,久久不语,僧值厉声再问:“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他终一咬牙:“能,持。”
我并没有去想当时的李连杰有多无奈,又怀着怎样的豪情壮志或济世之心才能割舍近在咫尺的深情,我只是感觉那个时候我成了小师妹,很难过,脱口而出,自言自语:“干嘛要当和尚!”究竟是年少,也究竟是俗人,如今想来那是我第一次无意识的感同身受,后来学了个心理学术语,叫“同情”(在情感上對別人的遭遇产生共鸣)。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站在记忆中少林寺的大门前,人头攒动,我想只有闭上眼睛才能还原我心里的那道门:从这里进去,再出来,就是武林高手了!塔林更古了,达摩洞依旧在那里;高僧不多了,但依旧有大智慧。
当我再回过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场景居然是在国清寺拍的,还有石梁的风景。原来移形换位这样的事不是只有画画的才干,还有导演!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对佛教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明心见性;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直指人心。修行法门方便,对佛法的传播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关于佛法,我是“门外之人”,只是少林,始终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不管它经历过什么,变化成什么,也不管我今天有没有来过这里,它始终在我心里。

少林寺
纸本 水墨
镜片 149cm×91cm
钤印:徐力印 徐 清枫阁
1132594i574zsi4i7v747i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